当我们聊起死亡、葬礼的话题时,很多人都是抱着风俗迷信的猎奇心态,会好奇任何与尸体有关的话题,但却很少去深入了解殡葬这个沉重的题材。《人生大事》的出现极大满足了观众对于此类影片的好奇和新鲜感,也为其下一步推陈出现打开了突破口。
众生群像引发最大共鸣
中国人素来忌讳死亡,与死亡有关的都会被视为晦气。因此,国内围绕死亡议题所展开的影视作品,少之又少。
《父后七日》讲述了北上工作的女孩返乡奔父丧七日的故事,以黑色幽默手法展现出道教与台湾丧葬习俗;《哀乐女子天团》将音乐元素与丧葬传统相融合,展现生死的重量、告别的意义;《告诉他们,我乘白鹤去了》讲述乡间老艺匠面对“土葬与火葬”移风易俗的困境;《吉祥如意》从葬礼切入,用虚实交接的方式阐述大鹏对亲人离世的思考……
但由于数量不多,题材敏感,丧葬题材并未在市场上掀起水花。然而,从今年开始,国内影视制作却掀起了一阵令人欣喜的“丧葬热”,包括《人生大事》《三悦有了新工作》《保你平安》《不虚此行》在内的四部作品,全都选取不同角度切入,聚焦普通人的“生离死别”,殡葬师、遗容化妆师、墓地推销员、悼词从业者。
近日热播的《三悦有了新工作》除了关注到殡葬这个题材,还引入了关于95后年轻人,毕业后进入社会,对于自己的迷茫困惑以及在外的归属感等社会问题。虽然聚焦的是殡葬行业,但讲的是边缘人群的普通故事。以单元剧的形式,用女主的成长线带出千家万户的众生群相,殡仪馆只是个窗口,折射的却是各行各业,人生百态,取得广泛好评。之所以口碑不俗,最关键的是该剧非常坦诚、很细节化,非常真实地呈现了丧葬从业者眼中的世界,主角人物塑造成功,又通过大量群像人物,多角度、多侧面地探讨了生死话题,用众生群像引发最大共鸣。
提升冷门题材的市场价值
殡葬题材在银幕上虽不多见,但也不乏佳作。比如日剧《非自然死亡》通过法医视角去探索生死大事;日剧《人生删除事务所》通过“电子遗物”讲述与死亡有关的人生百态故事;日本奥斯卡获奖影片《入殓师》,讲述殡葬业让人生畏又温暖的故事;韩剧《我是遗物整理师》改编自现实中的遗物整理师的散文集,通过遗物回溯亡者的人生故事,治愈活着的人。这些关于人生旅程终点的故事,带着不同国家对生命的独特哲思,让这类题材本身在自带高话题度的同时,也让新的创作变得非常高难度。
按常理来说,死亡的确该是人们避讳的话题,我们总害怕生离死别,害怕爱的人离开、也许以后也会害怕自己死去,但这些作品大多借助这些特殊职业人,讲一个个温暖的故事,重新审视生死、人性与爱。在这类题材影视作品中,爱的温度永远都会超越死亡的恐惧和冰冷,不断地提醒人们好好对待生,正确理解和尊重死亡,体会到生命存在的价值。
随着这类作品越来越多,逐渐改变大众对“殡葬题材晦气”的认知,通过大量的细节刻画,成功呈现了从业者的职业现状和职业困境,试图让更多观众放下偏见,去理解这个特殊的行业。当下的影视剧在不断地追求新故事、新主题和新视角,殡葬行业这个冷门的创作主题也一定程度上成为“香饽饽”,不仅提升了冷门题材的市场价值,也实现这类题材作品的更大传播价值。这都是国内影视行业的进步,是国剧题材的大胆拓宽,知死,才能更好的生。
人生除死无大事
《人生大事》导演刘江江父辈是木匠,给葬礼做棺材,因此萌生出拍殡葬故事的想法。影片看起来是一个殡葬题材,是导演刘江江口中所说的,中国式的“死亡教育”。实际上。它更是通过“死亡”折射“活着”,如何活着,如何在困苦中与生活和解,才是所有人的终生课题,这种针扎式的幡然醒悟,对于当下的人来说,尤为可贵。
《三悦有了新工作》导演李漠说——“希望能大家看完了以后,能珍惜生命中每一刻的美好,哪怕是一缕晚霞,一片绿叶,一个陌生人的微笑。很多事都是稍纵即逝的,不要被升职加薪、攀比抬杠那些生活里的琐事冲得晕头转向。放平常心面对生活,面对困境,发现生活每一刻的美,就是《三悦有了新工作》想和大家传达的核心议题。”
“故事是生活的比喻”是《不虚此行》编剧及导演刘伽茵很喜欢的一句话,相信当这个关于普通人生活的故事在大银幕上演之时,观众也能不虚此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