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疫情不断,尽管没有扼止住电影业的喉咙,但疫情之下暴露出传统院线的一些短板,值得深思。在接下来的淡季,影院如何改变现状?怎样吸引观众走进影院?
联合成功IP,增加非票收入
要想办法增加非票收入,首先要解决影院卖品常态化、单一化的问题。然而现实情况是,影院仍然面临着卖品拓展难的问题。一方面,正是由于电影衍生品卖得不好,所以没有人愿意去做。
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一个是卖品本身缺乏吸引力,不能激起用户的购买欲望,因为商品本质,能吸引消费者购买主要是因为有趣或者有用亦或是两者皆有。
加上一些衍生品的价格并不低,这就更加抑制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,而且大部分观影用户的消费意识可能并不强。
对于影院来说,卖品拓展需要有适合的载体,这就要有适合的IP,另外也要玩法的创新。虽然影卖品的开发到销售面临着诸多困难,但办法总比困难多。拓宽思路,借鉴别人的经验也许会出现新的机会。
基于一致的受众群体,影院在衍生品的开发、运营上可以借鉴这两年在年轻人中比较火的泡泡玛特成功的IP运营经验,影院可以推出系列化有收藏意义的产品,不是说要制作出像泡泡玛特那样有着受欢迎度极高的Molly系列的原创IP,而是通过引进、合作优质潮玩IP的方式来实现影院卖品品类的多样化。
比如试着发展成为泡泡玛特的线下销售渠道,打通和泡泡玛特的壁垒,为主流观影群体提供他们喜爱的潮玩商品,增加卖品的购买价值,吸引更多的用户消费,进而增加影院的非票收入。具体的玩法也可以参考泡泡玛特采用的盲盒玩法,会更容易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,其他IP同样适用。
优秀的电影IP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粉丝基础与粘性,但缺的是IP的开发和运作能力,如果主动借力就会有一番新天地。
现在都在谈消费场景的打造,影院在场景设计方面如果与电影IP相结合,既营造了场景氛围,又销售相关的既具有收藏、观赏价值又具有实用功能的卖品,借助玩法的创新,相信这一块的潜力一定不会小,正像泡泡玛特的成功。
科技助力,营造良好的观影氛围
电影是科技进步的产物,同样电影发展也必然要靠科技来推动。好莱坞电影的强大,就直接受益于美国科技的强力支撑。这些年我国电影之所以发展较快,与我们重视电影科技的研发和运用也有很大的关系。
当下我们已经进入多屏时代,电影正面临着来自以移动互联网为标志的多领域深层次的竞争。可以说电影科技正进入一个新的窗口期,网大、网剧、直播、短视频等各种形式,挤占着主流年轻观众的时间和消费。
要想让大银幕留住观众,持续不断给观众一个进电影院的理由,电影人必须增强紧迫感、危机感,随着院线技术不断升级,从2D到3D,如今已经能为观众提供4D、IMAX银幕、CINITY、杜比影院等多种银幕选择。
影院在放映设备和银幕选择,更好地为观众营造时尚现代的消费体验和沉浸式的观影氛围。
去量求质,发展影院周边
过去10年,电影市场高速发展,引来大量业内外资本竞相涌入影院赛道。摊子越铺越大,经营理念却没有与时俱进。
我国电影院线数量已经位于全球第一,但单块银幕票房和人均票房贡献仍然偏低,反映出我国影院规模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。未来,电影院发展拼的不再是扩张速度,而是精细化运营能力,传统院线洗牌整合很可能加速。因此,要走出“空档期”焦虑,传统院线还需要练“内功”,挖潜力,想办法让“空档期”热起来、忙起来。
一年只依靠几个重要档期不是健康的发展模式,有必要进一步提升电影院的时间和空间利用水平。放映音乐会、体育赛事等非电影内容是一些发达国家影院收入的主要来源。除了传统业务之外,在影片供应相对不足的市场环境下,国内一些电影院正在尝试“影院+”战略,通过剧本杀、脱口秀等不同业态与影院结合,提升影厅利用效率,为影院创收。
电影院还可以围绕电影内容做文章,提供增值服务,进一步增加社交属性。比如,筹办电影节、沙龙等活动,策划交流会、影迷见面会等,电影周边活动不仅能为电影院聚人气,也有助于发掘电影的衍生价值。
传统院线也可以各美其美,避免同质化竞争。过去,每逢热门档期,各大影院集中放映相同的片子,档期一过又陷入无片可放的尴尬期。
要看到,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是丰富多样的,传统院线可以结合我国电影观众消费行为多样化的特征,走差异化发展战略。探索做大非节日市场,促进消费升级。